不知道大家以前有沒有瘋狂打哪款遊戲的經驗?
可以為了破關熬夜到天亮,可以為了收集道具重複刷同一個關卡,可以為了升級不斷地做同樣的任務。
但換到學習上,看書十分鐘就開始打哈欠,背單字背到一半就開始滑手機,學到一半就開始懷疑人生。
為什麼同樣是重複性活動,遊戲能讓我們上癮,學習卻讓我們痛苦?
直到後來讀了《博客來-打造超人學習:科學打造智商10000的自學超能力》這本書,才發現問題出在我們對「學習」的認知完全錯了。
書中提到一個關鍵洞察:
你喜歡的是「自然學習」的過程與結果。
你討厭的是「刻意學習」的過程與結果。
想想看,當你在打遊戲時,你其實在學習:
但你為什麼不覺得痛苦?
因為遊戲設計者把學習過程包裝成了「遊戲體驗」。
而且「回饋機制」的差異,跟強大的正向回饋循環,讓我們不斷獲得成就感。
遊戲的「正向回饋」循環
無論成功或失敗,遊戲都會給予玩家立即的回饋。
成功了有獎勵,失敗了也能學到教訓,這種不斷循環的過程,由心理學的「多巴胺」系統驅動,讓我們自然而然地沉迷其中。
相比之下,傳統學習的過程就像一條漫長又缺乏回饋的道路。
他們用了心理學的「八角動力框架」來設計「遊戲體驗」
就像遊戲中的小地圖,你需要一個「學習地圖」來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裡,要去哪裡。
實作方法:
遊戲中你會定期檢查角色的技能點分配,學習也該如此。
實作方法:
把學習任務設計得像遊戲任務一樣具體、可達成。
實作方法:
遊戲設計師在設計關卡時,會先想「玩家要達到什麼目標」,然後往回推「需要什麼技能和道具」。
學習也該用同樣的思維:
現在狀態: 我是個後端工程師,會寫 PHP Laravel,但對微服務架構不熟悉。
目標狀態: 我想成為能設計微服務架構的資深工程師。
不要從「基礎知識」開始學,要從「最終目標」往回推:
終點: 能設計微服務架構
往回推: 需要了解服務拆分原則 → 需要了解容器化技術 → 需要了解 API 設計 → 需要了解資料庫設計
再往回推: 需要熟悉 Docker → 需要熟悉 Kubernetes → 需要熟悉 API Gateway
如何執行: 每週實作一個微服務組件
自我評估: 可見性的目標,比如「能獨立部署一個微服務」
未來行動: 下週學習服務間通訊機制
寫這個鐵人賽系列,我就用了遊戲化思維:
結果就是,我每天都期待寫文章,就像期待上線打遊戲一樣。
我們從小被教育「學習是痛苦的」、「書中自有黃金屋」,但這種思維讓我們把學習當成了「吃苦受難」。
真正的學習,應該像遊戲一樣:
從現在試著把你的學習目標「遊戲化」:
你不是在「學習」,你是在「升級」。
明天我們來聊聊,如何讓學習進入「心流狀態」,就像遊戲中的「上癮模式」一樣。
《博客來-打造超人學習:科學打造智商10000的自學超能力》
#打造超人學習 #遊戲化學習 #學習方法 #目標設定 #吳桑泥的升級書單